東西問丨旅比臺灣畫家阮麗明:幾多傳奇 “融繪”東西

葡萄田是什么网页

1、“葡萄田是什么网页”美媒揭五角大楼内部报告:承包商牟取近百倍暴利

2、“葡萄田是什么网页”有望引进!催泪片《一条狗的使命2》曝中字海报

3、“葡萄田是什么网页”研究发现由于气候变化和过度捕捞全球渔业正在萎缩

  中新社布魯塞爾6月12日電 題:幾多傳奇 “融繪”東西

  ——專訪旅比臺灣畫家阮麗明

  中新社記者 德永健

  在外人眼中,旅比臺灣畫家阮麗明的人生承載頗多傳奇。作為抗戰將領之女,阮麗明祖籍浙江,自幼隨家人轉赴臺灣;童年時父親與旅居臺灣的于右任等書畫大家結成“臘八粥會”,沉浸于濃厚藝術氛圍的阮麗明開啟學畫之路,拜張大千入室弟子孫云生等前輩為師,學習花鳥、山水、工筆人物、臨摹敦煌佛畫像等。

  長大后阮麗明考入臺灣藝術??茖W校,在“童子功”的基礎上專攻國畫;1972年,阮麗明赴歐留學,轉至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攻讀油畫專業,以此近距離研習西方繪畫藝術,在“中西合璧”之中,為國畫創作開辟另一片天地。

  1974年,阮麗明與魏崇明結為伉儷。魏崇明是比利時華裔第三代,其祖父魏宸組作為民國外交官,曾在20世紀初擔任駐比利時公使,與當時的外交總長陸徵祥等5位代表一起參加了巴黎和會。魏崇明則是比利時首位華裔大使,歷任比利時駐加蓬(兼駐圣多美和普林西比)、駐韓國(兼駐朝鮮)大使。

  隨丈夫駐外期間,阮麗明借從北京轉機的機會第一次踏上中國大陸的土地,此后夫妻二人“?;丶铱纯础?,多次踏訪大陸,致力于推動比中文化交流。身為外交官之妻,阮麗明還在外交團體開班講授國畫、在駐在國舉辦畫展等,不遺余力地在海外傳播和推廣中華文化。多年來,她對家鄉故土的眷戀和對中華文化的熱愛常為人稱道。

  近日,中新社“東西問”專訪阮麗明,探討相關話題。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您的家史和學畫的經歷令人印象深刻,能否介紹一下相關情況?

  阮麗明:我父親雖然是一名軍人,但是非常喜歡書畫,家里有一座漂亮的花園。轉赴臺灣后,父親與于右任等書畫大家結成“臘八粥會”。之所以起這個名字,是因為很多人年歲比較大,聚會的時候總是喝粥,連搭配的小菜都要清淡些。

  粥會的規矩是大家輪流做東,輪到我家他們就在花園聚會。我至今記得于右任留著長胡子,經常穿一身長衫赴會,大家到了有的寫字,有的作畫,有的題詩,我就在旁邊看。后來父親去看畫展也帶著我,有時會講一講,這些算是我的藝術啟蒙。

  中學的時候我開始跟隨老師學畫,先是跟隨著名畫家吳詠香女士學畫花卉與動物,后來正式拜張大千先生的入室弟子孫云生為師,學習山水、工筆人物、臨摹敦煌佛像畫等,慢慢明白國畫不是“拿起筆在紙上畫”那么簡單,顏料、畫紙、畫筆乃至墨汁、硯臺都是國畫創作的基石。

阮麗明畫作《合家歡》。受訪者供圖

  中新社記者:從臺灣藝術??茖W校畢業后,您從東方繪畫的一端走到西方繪畫的一端,為什么選擇赴比利時學習油畫?

  阮麗明:我當時在臺灣藝術??茖W校美術科國畫組就讀,但也學習素描、色彩、透視等西方繪畫技法。畢業后我父親說,學畫的人要出去“看世界”,多看多學一定有用,于是我就找機會來到比利時學習油畫。

  這段經歷對我的國畫創作有很大啟發。比如我去巴黎郊外的莫奈花園(法國著名畫家莫奈的故居)參觀,可以感覺莫奈將生活完全融入繪畫,他的花園與他的畫作合二為一,形成獨屬于莫奈的風格,這提醒我畫家應該悉心觀察生活,留意身邊的一草一木。

  在海外學習生活還會重新發現國畫的魅力。著名畫家吳作人早年在布魯塞爾留學,回國后對國畫的感受反而更深。趙無極(著名法籍華裔畫家)也講,到了法國他才“認識中國”。

阮麗明畫作《夢回加蓬》。受訪者供圖

  中新社記者:您認為應如何通過兼收并蓄、融匯東西實現藝術創新?

  阮麗明:國畫與油畫的確畫法不同。國畫講究“一畫到底”,如果補畫,很多時候會成為“敗筆”。油畫則可以補畫,好的畫布補一筆影響不大,甚至有“養布”一說。從藝術理念上講,國畫以意境為主,西方繪畫以寫實為主。

  這些年,我覺得自己國畫的底子夠了,嘗試在創作中融入西方繪畫技法和材質。有空的時候我想畫樹的百態,仔細刻畫樹干和樹皮,把寫實的東西加到國畫里。2018年,我在布魯塞爾中國文化中心舉辦畫展,在歐洲手造紙、油畫布等西方繪畫材質上創作,當時做了很多“實驗”,因為只有調整畫法才能在這些材質上畫出國畫的味道。

2018年1月至2月,阮麗明在布魯塞爾中國文化中心舉辦“中國記憶”作品展。受訪者供圖

  中新社記者:您非常熱愛中華文化,多次表示中華文化始終是連結兩岸同胞的精神紐帶,能否談談這方面的看法?

  阮麗明:我旅居海外多年,走了很多國家,但自感不是“浮萍”,因為我有“根”,就是中華文化,它始終是兩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園。

  從漢字到書畫,我們有很好的東西,幾千年來傳承至今。很多旅居海外的華僑華人到了一個地方先修廟,把廟立在那里,等于在守護中華文脈,說來讓人感動。中華文化這么重要,我們自己一定要傳承保護好。

2024年3月,阮麗明(左二)攜畫作參加布魯塞爾“藝術·彩色的紐帶——中歐女藝術家作品展”,與丈夫魏崇明(左三)及觀展嘉賓合影留念。受訪者供圖

  中新社記者:對于在海外傳播和推廣中華文化,您有何看法和建議?

  阮麗明:我建議從生活入手,讓中華文化和大家建立聯系。我開班講授國畫收了不少學生,事后才知道有些學生經歷人生變故,內心十分痛苦,但因為畫國畫必須全神貫注,“一畫到底”,反而讓他們如禪定般放松下來,間接起到治療的作用。

  我還教過怎么做中國菜,講解中國菜的刀工、與氣候的關系、不同省份的口味、南北方主食的差異等,很受學生歡迎?,F在國外年輕一代喜歡中國功夫,很多女士喜歡中國刺繡,對藝術感興趣的人喜歡看中國文物,從這些生活的點滴出發,可以更好地傳播和推廣中華文化。(完)

  受訪者簡介:

旅比臺灣畫家阮麗明。受訪者供圖

  阮麗明,旅比臺灣畫家,自幼拜張大千入室弟子孫云生等前輩為師,專攻國畫。1972年轉至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攻讀油畫專業,在“中西合璧”之中開辟國畫創作的另一片天地。多次舉辦畫展或參加國際藝術活動,致力于在海外傳播和推廣中華文化。

【編輯:房家梁】
發布于:北京市
黑白最新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