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訪談:走進科學家世界 弘揚科學家精神

彩68app

1、“彩68app”郑业成粉丝探班《三千鸦杀》傅九云首度白衣亮相

2、“彩68app”全国人大代表:应对医院价格明显倒挂药品予以监管

3、“彩68app”网飞否认将拍《午夜北平》:从未与姜文探讨过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今天是第八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八年前的5月30日,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出了向世界科技強國進軍的號召。以此為標志,我國將每年的5月30日設立為“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今天,中國科學家博物館正式開放。我們現在就去這家中國首個以科學家群體為主題的大型綜合博物館一探究竟。

  中國科學家博物館的啟動儀式上,多名科學家、科學家親屬代表和科技工作者代表齊聚一堂,慶??萍脊ぷ髡叩墓澣?,并參觀了博物館的首展。從5月30日當天開始,公眾可以通過國家科技傳播中心或中國科學家博物館微信公眾號免費預約,參觀館內的六個主題展覽。

  走進中國科學家博物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以“共和國脊梁”為主題的主展覽。展廳里按照時間順序陳列著從新中國成立之初,到改革開放,再到如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在重大科技項目中作出過突出貢獻的科學家介紹,以及文獻、證書和隨身物品等實物展品。

  一路走來,正是這一代代不畏艱辛、心系祖國的科學家們,以他們尊重科學、艱苦奮斗的作風,用科技成果撐起了共和國的脊梁。

  璀璨的科技成果令人振奮。在這個博物館,能近距離接觸這些科學家的手稿和個人用品,傾聽他們的故事,讓觀眾們走進科學家的精神世界,明白“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如何成為像他們一樣品德高尚的人。

  這些年代久遠的手稿,很多已經蒙上歲月的痕跡,模糊、易碎,博物館也充分利用數字技術和智能設施,讓細節更清晰地呈現,給參觀者更豐富便捷的體驗。

  在展廳的一角,有一個科學家家書專區,除了陳列著很多科學家家書的實物,還可以通過互動設施對這些家書進行誦讀。透過字里行間,科學家們嚴謹的作風和優良的品質仿佛躍然紙上,而這些最真實的表述往往帶給人們最深刻的感觸。

  生物化學家王世真,在寫給女兒的信中,傳遞著他對教育下一代的理念:“溫室里培養出來的,未必經得起考驗。如果從小經歷艱難、曲折的道路,自己刻苦奮斗,長大是會有出息的?!?/p>

  核物理學家王淦昌,在寫給友人的信中,展現了科學家的高瞻遠矚:“不久將到來21世紀,那時世界各方面的競爭,必定很厲害(激烈),而科技的競爭,將最為突出。我們對此,必須有充分的估計?!?/p>

  物化探高級工程師楊衍忠,在寫給兒子的信中,重申著自己對祖國的熱愛:“我有一個理想和目標——為國家、人民多找礦,為工業建設貢獻自己的一生?!?/p>

  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于敏,在寫給弟弟的信中,則彰顯了自己對名利的淡泊:“兩彈一星是國防高科技大科學工程項目,是集體貢獻。我是其中一員,做了一定工作,是23位代表之一。至于第一個領獎,只是按姓氏筆畫為序,并無什么意義?!?/p>

  科學家的資料和物品,不但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教育意義,同時也是一部鮮活的新中國科學史。正是由于這樣的重要性,2010年開始,經由國務院批準,中國科協等有關單位開始實施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截至2023年底,共采集到科學家實物原件資料14萬余件、數字化資料32萬余件、音視頻資料100萬余分鐘,出版科學家傳記和口述自傳160余冊。隨著科學家博物館的開館,這些資料也有了最重要的展示渠道。

  杜祥琬院士是應用核物理方面的專家,也是最早向采集工程捐贈物品的科學家之一。在科學家博物館看到自己年輕時在前蘇聯留學時的筆記,杜院士也回憶起了很多往事。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協榮譽委員杜祥琬:“我剛寫完畢業論文,有一個蘇聯同學前一天問我,你在這學核物理,回中國有啥用?1964年的中國原子彈還沒爆炸,結果很巧的是當天晚上有消息,中國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第二天上課之前在走廊里,還是那個蘇聯同學大老遠看見我跑過來,表情完全變了,說杜,祝賀你,我知道你回去有事干了。自己國家的進步在海外會有這樣強烈的反響,我就明白它對國家的意義?!?/p>

  毛二可院士是雷達、信息處理技術專家,22歲時,他設計出“新中國第一個電視頻道”;30歲,他參與設計了中國第一臺相控陣雷達;43歲,研制出新型雷達“動目標顯示裝置”。

  毛院士今年已90歲高齡,多年來他一直堅持在一線從事科研和教學。在北京理工大學,很多人都對他每天騎著一輛老舊自行車,在校園里忙碌穿梭的身影印象深刻。

  像兩位院士一樣捐贈出自己珍貴資料的科學家還有很多。截至2023年底,共有674位科學家或家屬向采集工程捐贈過物品。從資料文件,到獎章證書,再到個人用品,它們不但講述著個人故事,也記錄了時代脈搏??茖W家博物館對這些無私的饋贈給予了妥善的保存。

  除了中國科學家博物館的開幕,在5月30日當天,全國科學家博物館聯合體也正式宣告成立,中國科協會同有關部門,在全國范圍內遴選了和科學家精神相關的教育基地、科研院所、科學家故居等機構,未來將會向更廣區域、更大范圍和網絡空間拓展,加強科學家博物館體系建設。

  新時代更需要繼承發揚以國家民族命運為己任的愛國主義精神,更需要繼續發揚以愛國主義為底色的科學家精神。大家可以感受到,以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為內核的科學家精神歷久彌新、催人奮進。只有在全社會更好地弘揚科學家精神,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勇擔重任,勇攀高峰,我們才能向著世界科技強國不斷前進。

【編輯:何穎】
發布于:北京市
黑白最新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