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名家坊|唐納德·沃斯特:建設生態文明,中西方需要彼此

真人app

1、“真人app”美国犹他州“金钉节”拉开序幕赵小兰称赞华工贡献

2、“真人app”联合国粮农组织:4月份全球琅食价格上涨

3、“真人app”金星被造谣身体出状况不像女人,晒美照9字怼网友太刚了!

  中新社北京6月3日電 題:建設生態文明,中西方需要彼此

  ——專訪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美國環境史學家唐納德·沃斯特

  作者 王肅寧 王宗漢

  生態學——這一誕生于19世紀的理論學科正在今天的世界引起更加強烈的關注與文化共鳴。何為生態學?生態文明建設如何牽動中國與世界?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美國環境史學創始人之一的唐納德·沃斯特(Donald Worster)教授近日就此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他指出,生態文明是人類在應對物質環境變化時,嘗試做出的文化回應。生態文明的建設,需要中國與世界共同實現。

視頻:【東西問】唐納德·沃斯特:建設生態文明,中西方需要彼此來源:中國新聞網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何為生態學?生態學對人們的自然觀念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唐納德·沃斯特:“生態學”這一概念來自查爾斯·達爾文。達爾文認為,自然自身創造了萬物之間的聯系,并使這些聯系得以運行。

  我認為,對于地球在這個浩瀚宇宙中展現出的獨特與美麗,人類沒有足夠的認識。而達爾文則意識到了這一點,感嘆地球是一個“奇跡”(miracle)。而人類,只是這個生生不息的地球的重要部分,且無論人類存在與否,自然的演化都會不斷延續。達爾文之后的生態學家,更多看到的是生態系統中各部分的相互關聯。

  生態學與自然萬物相關,人們需要找到維系相互間關系的方法。所以,生態文明是人類在尊重自然科學的前提下,在應對物質環境變化時,嘗試在文化層面做出的回應。

  建設生態文明超越不同的社會制度,對現存環境問題提供了不同的解決方案。其較少受人類中心主義的限制,追尋關于地球上所有生態系統與物種的知識,喚醒人們對于自然萬物及對自然本身的責任。

唐納德·沃斯特(Donald Worster)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蔣啟明 攝

  中新社記者:中美學界在生態領域的研究現狀如何?

  唐納德·沃斯特:目前,在環境史、生態學等相關領域,美國投入了大量資源,擁有很多人才。據我了解,中國正對環境科學、環境資源和土地保護等研究領域加大投入。

  中國對待生態文明的觀念令人印象深刻。了解地球的運作方式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一環,但這需要大量的資源投入,無論是生產經營還是教育教學,都需要很多相關領域的專業人才。中國正在這些方向持續努力,我對此非常期待。

  中新社記者:您即將出版的新書《欲望行星:人類時代的地球》中著重提到“生態+文明”,稱在過去20年間,新的生態文明愿景在中國得以發展,且比其他任何地方都要顯著。您如何看待中國保護環境、存續中國獨特文明的做法?

  唐納德·沃斯特:中國正在做一些好事。比如,當今的中國正在探索農業可持續發展,美國和其他國家也都正在這方面努力。實現可持續性需要各種嘗試。

  在過去的20年間,新的生態文明愿景在中國的發展比其他任何地方都要顯著。雖然“生態文明”的概念源于西方,但是,在哲學、詩歌、科學與技術中,中國自身關于生態文明的思想資源(intellectual resources),可以上溯數千年,這些文化財富賦予了中國生態文明愿景的獨特性與創造性。

中國三江源國家公園水鳥棲息。馬銘言 攝

  中國人總是說,接受矛盾,而后求同存異。保護中國的環境,存續中國的獨特文明,與此同時,推動文化與物質改革向更高水平發展。在這種思想中,“生態”占據重要位置。中國最高層將“生態文明”的愿景變為中國未來的基本要旨并寫入憲法,令中國成為迄今為止,世界上唯一一個致力于生態文明建設的國家。

  如果中國希望見證一種生態文明生根發芽,那它需要更加熟悉過去一個世紀中,那些為技術文明提供了精辟診斷的西方哲學家。與此同時,我們這些生活在西方的人,也需要對中國自身的傳統更加熟悉,對中國關于責任與道德的思想更加熟悉。我們需要彼此。

  中新社記者:傳統的生活方式是否有益于建設生態文明?

  唐納德·沃斯特:我不是一個傳統主義者。我們不能回到過去,只能一步步向前邁進。對于當今社會而言,人類必須注重將所居住的城市建設得與現在不同。

  對于這個問題,我喜歡用“可持續的”(sustainable)一詞進行回答。盡管沒人知道它的確切定義——因為每個人心中對這個詞都有自己的定義,但這無傷大雅。我們會通過對話找出如何創造一個可持續的、繁榮的生活方式。這是我們在面對地球上出現的各種生態危機時應該去做的,而非回到過去的生活方式。

  中新社記者:過去百年間,世界環境發生了顯著變化,人類正面臨生態危機。這些問題的根源是什么?

  唐納德·沃斯特:我在《欲望行星》中提出,人類面臨的所有生態問題都來源于自身欲望。世界歷史翻開第一頁的時候起,就沒有一個歷史時刻能擁有完美的生態,但近年來,人類之所以面對各種嚴峻的生態問題,歸根結底,是因為我們向自然索求得太多。

唐納德教授新作《欲望行星》。受訪者供圖

  不可否認,人類有著各種各樣的欲望。但人類應該學習控制、調節這些欲望,以期與外部世界達到和諧。我非常喜歡中國的“小康”(moderate prosperity)概念,其中有著和諧的意蘊。

  盡管做到這些很難,但我仍對此充滿信心,我希望中國可以向世界展示如何做到這一點。

  中新社記者:生態文明建設,需要重視對人觀念的塑造。對此您怎么看?

  唐納德·沃斯特:單純通過某條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法律條文,對于人觀念的改造毫無意義。建設生態文明是世界上所有人應該做的事,應該如同圍坐在一張圓桌旁那樣進行討論與思考,因為沒有人知道“生態文明”的確切含義,每個人心中都有著不同的愿景。

  生態文明的研究與學習應是全世界各地科學教育的一部分,科學是時刻變化的,所以這種教育應采用開放的形式(in an open way)。生態文明建設不可能以強制的方式實現,應當以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進行。

  中新社記者:當今國際政治經濟局勢復雜,但是國際普遍對氣候領域合作保持積極態度。您怎樣看待全球氣候治理的互動與合作?

  唐納德·沃斯特:解決這一問題,需要人類改變對環境的態度。我相信我們能夠做到這一點,但這并非通過某個或某些國家就能實現。不同的國家與文化,對于解決氣候問題有著不同的主張與訴求,但求同存異理應成為各個國家的共識。

  主導未來的,應是那些擁有新觀點并能將其付諸實施的“發言人”(spokesperson)。因為我們對未來充滿了未知,解決問題的答案可能在任何領域?;诖?,我們應該邁步向前,尋找更多更新的技術。保持開明與耐心,才能聆聽到每個人對于生態問題的解決方案。

  談到“可持續的”(sustainable)一詞的定義,我曾提到世界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我們需要對話,共同找出所有人都認同的方法,建設一個可持續的世界。

  氣候變化是一個全球性問題,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單獨應對解決,合作是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的關鍵。沒有一個國家可以獨自開啟人類的未來。各國需要加強合作,共同制定政策和措施。這也是我持續到世界各國講學的原因——人類的未來在于全世界的互動與對話。(完)

  受訪者簡介:

唐納德·沃斯特(Donald Worster)。蔣啟明 攝

  唐納德·沃斯特(Donald Worster),美國堪薩斯大學赫爾杰出教授(榮休),美國人文與科學學院院士,環境史學的創始人與領軍人物之一,劍橋大學出版社“環境與歷史研究”系列叢書創始主編,中國人民大學生態史研究中心名譽主任。

  主要著作包括《自然的經濟體系:生態思想史》《塵暴》《帝國之河:水、干旱與美國西部的成長》《自然的財富:環境史與生態想象》等。曾獲1980年美國史學界的班克羅夫特獎、1997年世界生物資源保護協會杰出成就獎、2004年美國環境史協會杰出成就獎、2012年美國歷史學會終身成就獎等數十項獎項。

【編輯:李潤澤】
發布于:北京市
黑白最新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