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審議多部報告

6hzs6合助手论坛

1、“6hzs6合助手论坛”官方:范迪克当选本赛季英超最佳球员

2、“6hzs6合助手论坛”炒作过头!调查:欧盟40%人工智能创业公司与AI无关

3、“6hzs6合助手论坛”冰壶世界杯总决赛中国女队强敌环伺出线几成把握?

  濕地保護法執法檢查報告顯示

  濕地保護修復在法治軌道上高質量發展

  本報記者 魏哲哲

  10月21日,在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丁仲禮作了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關于檢查《中華人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以下簡稱“濕地保護法”)實施情況的報告。

  濕地與人類生存發展息息相關,具有涵養水源、凈化水質、維護生物多樣性、蓄洪防旱、調節氣候和儲碳固碳等多種重要的生態功能,被譽為“地球之腎”和“物種基因庫”。根據2023年度監督工作計劃,全國人大常委會組織開展了濕地保護法執法檢查。此次執法檢查緊扣法律規定開展監督,認真檢查法定職責的履行、法律責任的落實、法律執行質效等情況,推動濕地保護修復在法治軌道上高質量發展。

  報告介紹了濕地保護法實施取得的成效。各地各部門認真實施濕地保護法,準確把握立法目的,踐行保護優先、嚴格管理、系統治理、科學修復、合理利用立法原則,嚴格執行各項法律制度,維護濕地生態功能及生物多樣性,有效保障生態安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全社會濕地保護意識不斷提升。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

  依法落實濕地保護責任。各地各部門高度重視,積極落實法定職責,健全工作機制、加強考核評價、加大投入力度、逐步完善配套制度標準。

  積極執行法律制度。對濕地實行分級管理,按照生態區位、面積以及維護生態功能、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程度,初步構建國家重要濕地、省級重要濕地和一般濕地的分類管理體系。國務院有關部門建立濕地資源調查評價制度,基本摸清全國濕地生態系統質量、格局、功能及變化情況,明確了全口徑濕地范圍,每年對國際重要濕地生態狀況開展動態監測并發布《中國國際重要濕地生態狀況》白皮書,建立了濕地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實時監控和信息管理平臺,在270個縣域設置濕地鳥類多樣性監測樣區,濕地調查監測體系初步建立。

  加強濕地保護修復和合理利用。各地各部門加大法律實施力度,妥善處理濕地保護修復與合理利用的關系,探索濕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強化濕地保護執法監管和司法保障。加強執法監管,增強巡查和辦案力度,持續開展專項行動,開展違規侵占國家濕地公園等自然保護地問題排查整治,依法嚴厲打擊違法違規破壞濕地行為。充分發揮司法保護職能,全國法院、檢察院認真履行職能,加強濕地保護司法專門化、專業化建設,發布濕地保護司法政策和司法解釋、指導性案例和典型案例,規范濕地保護司法行為;在重要濕地設立環保法庭、檢察工作站,聘請專業人士擔任陪審員、執行監督員,建立“檢察官+林長、河長”機制,加強行刑銜接、民行銜接、訴商銜接,加大對涉及濕地的環境資源案件審理力度。

  加大法律宣傳普及與國際合作交流力度。各地各部門充分利用“環境日”“全國生態日”“世界濕地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愛鳥周”等,加強法律宣傳普及,舉辦濕地保護法實施座談會,編寫法律釋義,組織開展多層次、多形式普法活動和政策解讀,廣泛宣傳解讀濕地保護法,推動濕地保護法走到群眾身邊、走進群眾心里。

  報告指出了濕地保護法實施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依法保護濕地的合力有待提升,檢查發現,濕地保護工作中存在部門、地方協作協同機制不完善,多元共治格局尚未真正形成等問題;配套法規制度標準有待健全,一些急需的配套法規標準尚未出臺,地方濕地保護條例制修訂工作滯后,部門規章有待健全;法律制度落實尚有差距,檢查發現,濕地保護法制度體系的執行力還需提升,部分制度落實有待加強;濕地保護修復資金和科技保障不足;濕地保護監管能力水平有待提高。

  報告建議,各地各部門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法治思想,認真落實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全面有效實施濕地保護法。要加強統籌協調,嚴格落實法定職責;要嚴格執法司法,確保法律剛性和權威;要強化支撐保障,全面提升濕地保護修復水平;要完善配套法規制度,織密濕地保護的法制網;要深入開展宣傳教育,推動形成多元共治的良好格局。

  關于金融工作情況的報告提請審議

  持續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本報記者 亓玉昆

  10月21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聽取了國務院關于金融工作情況的報告。受國務院委托,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2022年第四季度以來金融工作情況。

  金融系統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精準有力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進一步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加強和完善現代金融監管,有效防控金融風險,穩步推進金融改革,持續深化對外開放,切實改進金融服務,金融行業整體穩健,金融市場平穩運行,金融風險總體可控,金融工作取得新進展。

  在貨幣政策執行方面,穩健的貨幣政策精準有力,加強逆周期調節,發揮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廣義貨幣(M2)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企業融資和個人消費信貸成本降低,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穩定。截至9月末,我國各類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余額總計7.0萬億元,外匯儲備規模為31151億美元。

  在金融業運行和監管工作方面,銀行業、保險業、證券業金融機構總體穩健,金融市場平穩運行。具體表現為:金融機構經營和監管指標處于合理區間,截至6月末,金融業機構總資產449.21萬億元;金融市場保持韌性和活力,債券市場運行平穩,發行規模穩步增長;健全金融監管制度;加強金融監管執法;推進金融法治建設;持之以恒嚴懲金融腐敗。

  在金融支持實體經濟方面,進一步提升對實體經濟的服務質效,為經濟回升向好營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一是保持融資總量合理充裕。1月至9月,人民幣貸款新增19.75萬億元,同比多增1.58萬億元。二是進一步支持重點領域。截至9月末,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12.09萬億元,同比增長38.2%;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余額2.42萬億元,同比增長22.6%。三是大力發展普惠金融。支持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發展,截至9月末,普惠小微貸款余額28.74萬億元,同比增長24.1%;授信戶數超過6107萬戶,同比增長13.3%。四是提升基礎金融服務。實施重要基礎數據及資管產品等大數據統計。深入開展金融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等工作。加快推進省級地方征信平臺建設,截至9月末已建成省級地方征信平臺29家(含深圳),幫助中小微企業獲得貸款5萬億元。

  在金融改革和對外開放方面,金融改革不斷深化,金融對外開放取得新進展。具體來看,深化金融機構改革,持續推進中小銀行改革化險,“一省一策”加快農村信用社改革,穩步推動村鎮銀行改革重組和風險化解;發展多層次金融市場,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加大退市力度,實施貨銀對付改革;擴大高水平金融對外開放,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對外開放,完成開放新措施的法規修訂和制定等。

  按照黨中央確立的“穩定大局、統籌協調、分類施策、精準拆彈”的基本方針,持續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風險,確保金融風險整體可控。通過配合設立中央金融委員會,配合組建中央金融工委,調整金融管理部門職責,高標準高質量推進主題教育,有力加強了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確保中國特色金融之路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

  報告指出,下一步,金融系統將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針對經濟形勢的變化,精準有力實施宏觀調控,切實加強金融監管,著力擴大內需、提振信心、防范風險,推動經濟運行持續回升向好。

  報告明確,接下來,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把握好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保持貨幣信貸總量適度,節奏平穩。同時,堅守金融監管主責主業,強化金融風險源頭管控,在依法將各類金融活動全部納入監管、加強金融法治建設、強化金融反腐敗和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下功夫,全面加強和完善金融監管。

  報告對持續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進行詳細介紹。一是滿足實體經濟有效融資需求。突出金融支持重點領域,著力增強新增長動能,為大宗消費以及服務消費等消費需求提供穩定的融資支持。二是完善薄弱環節金融服務。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對國企和民企一視同仁,加快推動建立金融服務小微企業“敢貸、愿貸、能貸、會貸”長效機制,引導金融機構優化資源配置和考核激勵機制,推動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強化科技賦能,強化民營企業金融服務,進一步增強“三農”、小微企業、新市民等群體金融服務供給,提高金融服務的獲得感。三是強化經濟轉型升級金融支持。加大對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支持力度,持續增加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科技型企業等重點領域金融供給,支持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數字經濟與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四是支持基礎設施和重大項目建設。五是加強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穩妥推進數字人民幣研發試點。推進金融資產登記存管、清算結算、交易設施、交易報告庫以及重要支付、征信系統等金融基礎設施統籌監管。

  報告還介紹了不斷深化金融改革和對外開放、積極穩妥防范化解金融風險、著力維護金融市場穩健運行等方面的工作打算,著力全面推進金融業高質量發展,更好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科技進步法執法檢查報告顯示

  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持續深化

  本報記者 金 歆

  10月21日,在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蔡達峰作了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關于檢查《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以下簡稱“科技進步法”)實施情況的報告。

  科技進步法是科技領域的綜合性、全局性、基礎性法律,1993年頒布實施,2007年、2021年進行了兩次修訂。為更好地以法治方式推動科技事業進步,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根據2023年度監督工作計劃,全國人大常委會組成執法檢查組于今年6月至9月對科技進步法實施情況進行了檢查。這次檢查的主要特點是:主題教育與執法檢查相結合;問題導向與目標導向相統一;常規檢查與隨機抽查相協同;人大代表與基層一線相互動。

  報告指出,科技進步法實施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國務院及各部門、各地方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堅持黨對科技事業的全面領導,認真貫徹實施科技進步法,以法治力量推動我國科技事業實現了歷史性、整體性、格局性重大變化,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偉大成就。

  從檢查情況看,科技進步法的貫徹實施總體到位、成效明顯,大多數法律條款得到較好落實,為全面促進科技進步、提高科技治理能力、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一是法律宣傳貫徹實施穩步推進:普法宣傳廣泛開展;法律監督聯動推進;協同落實工作格局基本建立。二是科技創新法律制度日益完善:頂層設計不斷加強;法律法規逐步完善;配套政策密集出臺。三是綜合科技創新實力大幅躍升:全社會研發投入持續增長,2012年至2022年全社會研發投入總量從1萬億元增加到3.08萬億元;基礎研究支持力度不斷加大;科技創新能力日益增強;全球創新指數排名穩步提升。四是助力經濟社會發展成效顯著: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不斷提升,企業研發投入占全社會研發投入比重達到77.6%;科技創新惠及廣大群眾。五是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持續深化:強化黨對科技工作集中統一領導;新型舉國體制不斷完善,集中優勢資源助力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實現新突破,推動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持續增強;實施科技成果轉化機制試點改革;人才發展環境更加優化,深化院士制度改革取得重要進展,深化“三評”改革、開展“減負”行動、擴大科研自主權、加強科研誠信和科技倫理治理等。六是科技創新高地建設加快布局:近年來,我國逐步形成了主體功能明確、優勢層次互補的科技創新高地建設布局;全面推進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三大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合肥、大灣區等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等。

  報告顯示,科技進步法支撐保障我國科技事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但在法律實施中仍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項,在創新實踐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具體體現在:對科技創新重要性的認識還不到位;協同創新整體效能有待提高,包括建設資源分散、協同創新不足、規劃銜接不夠暢通等;基礎研究源頭供給能力短板明顯,包括原創性理論和“從0到1”的原始創新不多、基礎研究投入保障機制有待健全、科技領軍人才比較缺乏、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銜接不夠等;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仍需強化;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存在堵點,包括高校院所形成的科技成果與市場需求結合不夠緊密、一些企業科技成果研發與吸納能力不強、“不愿轉”“不敢轉”“不好轉”的顧慮尚未根本消除等;科技投入與人才保障機制有待健全,包括投入總量仍顯不足、科技金融體系不夠健全、科技評價機制不盡合理、科技激勵配套政策不夠細化等。

  對此,報告提出了相關的意見建議:加大宣傳貫徹力度,確保法律制度落地見效;加強頂層設計謀劃,增強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強化基礎研究能力,夯實科技強國建設根基;加快體制機制改革,完善科技創新基礎制度;統籌央地創新資源,支持區域科技創新發展等。

  關于打擊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領域犯罪工作情況的報告提請審議

  始終堅持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

  本報記者 張天培

  10月21日,在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上,國務委員兼公安部部長王小洪受國務院委托作了關于打擊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領域犯罪工作情況的報告。

  2018年以來,公安機關會同有關部門和檢察、審判機關,不斷健全環境資源刑事保護制度和打防管控體系,始終堅持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對環境資源犯罪堅持重拳出擊、露頭就打,保持高壓震懾態勢,服務高質量發展,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工作涉及國務院多個部門,其中公安機關主要承擔打擊污染環境、破壞土地和礦產資源、破壞動植物資源等犯罪職責。黨的十九大以來,全國公安機關堅持專項引領、打防并舉,重點攻堅、協同治理,緊緊圍繞生態文明建設重大任務,緊盯突出環境資源問題,持續推進“昆侖”“長江禁漁”、打擊“沙霸”“礦霸”等專項行動,協同開展部門聯動執法,2018年1月至2023年6月,全國公安機關共立案偵辦破壞環境資源保護類犯罪案件26萬起,抓獲犯罪嫌疑人33萬名,2022年比2018年分別上升58.8%、30.3%,2023年上半年同比分別上升9%、18.9%。公安部共掛牌督辦重大案件1624起,發起集群打擊118次,對環境資源犯罪實施“全環節、全要素、全鏈條”打擊。

  公安機關會同有關部門,大力推廣北京等地專業帶動、全警行動、部門聯動、群眾發動的工作經驗,不斷加強執法能力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報告顯示,打擊環境資源犯罪的主要成效包括:圍繞守牢環境質量底線,依法嚴厲打擊環境污染類犯罪;圍繞守牢資源利用上線,依法嚴厲打擊破壞土地礦產資源犯罪;圍繞守牢生態保護紅線,依法嚴厲打擊破壞動植物資源類犯罪;圍繞服務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依法嚴厲打擊長江流域非法捕撈、非法采砂犯罪;圍繞凈化自然資源領域社會生態,依法嚴厲打擊“沙霸”“礦霸”及其保護傘;圍繞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依法嚴厲打擊跨國跨境環境資源犯罪。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是關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社會問題。報告指出,今后5年,是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時期。公安機關將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以政治建設為統領,以改革創新為驅動,以專項行動為牽引,以法治建設為保障,以過硬隊伍建設為保證,依法嚴厲打擊各類環境資源犯罪,著力防范化解重大風險,進一步守牢美麗中國建設安全底線,切實把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落到實處。

  關于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工作情況的報告提請審議

  深入推進環境資源審判體制機制改革

  本報記者 魏哲哲

  10月21日,在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上,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張軍作了關于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工作情況的報告。

  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成為這一矛盾的重要方面。

  人民法院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重大決策部署,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新期待,深入推進環境資源審判體制機制改革,大力加強專業審判隊伍建設,依法公正高效審理各類環境資源案件,為推進美麗中國建設作出積極貢獻。

  2018年1月至2023年9月,各級人民法院共審結各類環境資源一審案件147萬件,其中刑事案件18.6萬件、民事案件98.3萬件、行政案件27.8萬件、不同主體提起的環境公益訴訟案件2.3萬件。2018年至2022年受理的環境資源一審案件數量較上一個5年增長76.7%。

  堅持服務大局,切實發揮環境資源司法保護職能作用。審結涉環境污染一審案件4.2萬件,涉自然資源一審案件116萬件,涉生物資源和生態系統一審案件18.9萬件,涉碳市場交易一審案件511件……以嚴格公正司法發揮環境資源司法保護職能作用,服務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提升、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

  2014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設立環境資源審判庭,辦理相關案件并監督指導全國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工作。截至目前,已有30個高級法院及兵團分院成立環境資源審判庭,全國共有環境資源專門審判機構、組織2813個。最高人民法院及地方各級法院環境資源審判機構積極探索涉環境資源刑事、民事、行政審判職能“三合一”,促進刑事追訴與民事賠償、行政履職依法協同。

  促進規范引領,著力健全環境資源案件法律適用規范。報告顯示,2018年以來,制定、修訂環境資源司法解釋14件,發布規范性文件14件,發布專題指導性案例40件、典型案例24批278件。

  報告指出,近年來,環境資源審判工作取得明顯成效,但與黨中央要求和人民群眾期待相比,與黨的二十大提出的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更重任務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協同治理有待進一步深化、司法輔助機制建設須進一步加強、專業化建設有待進一步深化、能力素質須進一步提升。

  報告建議,規范和細化生態環境賠償相關資金管理、使用、監督機制,保障資金有效利用和生態環境及時修復;推動優化完善環境司法鑒定工作,規范環境司法鑒定機制建設及鑒定評估行業收費管理;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制度建設,不斷夯實環境資源保護法治基礎。

  關于人民檢察院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檢察工作情況的報告提請審議

  促進提升環境資源執法司法質效

  本報記者 張 璁

  10月21日,在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上,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應勇作了關于人民檢察院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檢察工作情況的報告。

  2018年至今年6月,全國檢察機關共辦理各類環境資源案件82.3萬件。其中,2018年至2022年受理審查逮捕環境資源犯罪案件6.5萬件,比前5年上升55.7%;受理審查起訴21萬件,比前5年上升94.2%;辦理環境資源民事行政檢察監督案件6.3萬件,年均上升54.5%;立案辦理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領域公益訴訟39.5萬件,年均上升12.5%。

  檢察機關堅持嚴的基調,依法懲治環境資源犯罪。2018年至今年6月,受理審查起訴污染環境類犯罪4.3萬人。其中,2022年比2018年下降31.7%。經持續嚴懲,此類犯罪呈下降趨勢。

  “檢察機關忠實履行‘公共利益代表’的神圣職責,2018年至今年6月,共辦理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領域行政公益訴訟38.8萬件、民事公益訴訟5.9萬件?!眻蟾姹砻?,檢察機關向行政機關發出訴前檢察建議32.6萬件,行政機關回復整改率99.3%,絕大多數公益損害問題在訴前得到解決。對于訴前解決不了問題、具有示范意義的案件,堅持以“訴”的確認體現司法價值引領,提起訴訟2.5萬件,法院已審結2.2萬件,99.8%得到裁判支持。

  檢察機關加強訴訟監督,促進提升環境資源執法司法質效。刑事訴訟監督中,2018年至今年6月,對認為應立案而未立案的環境資源案件,督促公安機關立案9543件。民事訴訟監督中,重點加強土地承包經營權轉讓合同糾紛、采礦權轉讓合同糾紛、環境污染責任糾紛等民事訴訟監督,引導民事主體節約資源、保護環境。行政訴訟監督中,針對土地行政處罰決定執行難,部署行政非訴執行專項監督,監督怠于申請強制執行、不規范執行等案件3.2萬件,涉土地35.2萬畝。

  檢察機關堅持上下一體、內外聯動,以主動向地方黨委、人大報告環境資源檢察工作情況,深化執法司法跨部門協作聯動,健全檢察機關一體履職機制,健全社會支持工作機制等方式,攜手打好協同保護“組合拳”。

  報告指出,近年來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檢察工作雖取得積極進展,但還有不少問題和困難:服務“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質效有待提升,法律監督職能作用發揮不夠充分,協同保護制度機制落實不夠到位,基層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檢察隊伍相對薄弱,檢察公益訴訟制度需進一步完善。

  報告建議,加快推進編纂生態環境法典,解決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立法分散問題,為環境資源執法司法提供更充分依據;加快推進檢察公益訴訟專門立法,對檢察公益訴訟定位、范圍、程序和配套保障等作出系統規定;進一步推動完善環境資源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完善案件移送標準和程序,促進實現行政處罰和刑事處罰無縫對接。(人民日報) 【編輯:李巖】

發布于:北京市
黑白最新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