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永松辭世后的《漢聲》雜志:變與不變的考驗

新浦京官网下载

1、“新浦京官网下载”多伦多竟然有无限次免费的线下剧本杀?还场场配备专业主持

2、“新浦京官网下载”卤肉饭免费送!周末不想做饭就去尝尝超正台湾合菜!

3、“新浦京官网下载”每日一杠|买房还是炒股,你想清楚了吗?

  中新社臺北6月6日電 題:黃永松辭世后的《漢聲》雜志:變與不變的考驗

  中新社記者 張曉曦

  “《漢聲》面臨不同的時空、不同的潮流以及快速而激烈的變動,變與不變?如何變?有沒有能力變?仍是很大的考驗?!苯?,在臺北舉行的“黃永松先生紀念茶會”上,英文漢聲出版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溫碧光如是說。

  黃永松是臺灣知名出版人,1971年,他與朋友創辦英文版雜志《ECHO》(中文名譯作《漢聲》,以“大漢天聲”為意),記錄與傳播中華傳統文化。1978年,《漢聲》中文版創刊,至今已出版200多期,很多內容成為業內田野調研與文化整理的樣本。

  隨著黃永松于今年3月4日辭世,《漢聲》雜志未來的走向受到各界關注。正如溫碧光所說,《漢聲》如今正面臨變與不變的考驗,“需要各位前輩的引領,才有機會前進”。

  在“黃永松先生紀念茶會”上,不少文化界人士除了表達了對黃永松的追憶與不舍,也談及他們從黃永松身上所領悟的啟示。

6月5日,臺北書院山長、文化學人林谷芳在臺北舉行的“黃永松先生紀念茶會”上發言。中新社記者  張曉曦  攝

  臺北書院山長、文化學人林谷芳說,在黃永松的身上,我們看到的是他“嵌入”山河大地、“嵌入”民間文化而散發出來的魅力,這個魅力呈現在他的出版品里、展覽里,也呈現在他與每個人的接觸里。黃永松的成就是貫穿于兩岸的,他所做的內容是跨文化、跨階層的,因此能夠被大家接受。做和中華文化、兩岸交流相關的事,更多是在這片大地上尋找一種智慧,為當代人提供精神的滋養。

  臺灣傳統建筑研究專家李乾朗表示,翻看《漢聲》這50年來的出版品,可以發現多樣化的特色、豐盛圓滿的喜氣感,無論介紹衣、食、住、行,皆彰顯出民間傳統“福、祿、壽”的美滿人生境界,這些出版品帶給人們平安與希望,是大功德。黃永松不只對中華文化有貢獻,對人類文化也有貢獻。

  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教授李鴻源說,人工智能是當下的熱門議題,很多人擔心人類會被人工智能取代。但是經過茶會上文化界人士的發言以及他們從黃永松身上得到的啟示,他相信,人性與文化是人工智能無法取代的,而這也是《漢聲》未來要繼續努力的方向,做好傳承與發揚文化的工作。

  溫碧光表示,2025年《漢聲》雜志將在臺北舉行回顧展,希望讓社會大眾看到《漢聲》做了什么事、留下什么東西、與未來的連結又是什么。

  臺北市市長蔣萬安在《追憶黃永松老師》的文章中寫道,黃老師是一位出版人、一位攝影家、一位文化教育傳承者,更是民俗文化的守護者,他用一生無私的奉獻與身體力行的實踐,傳達對文化傳承的牽掛與關懷,并將智慧的視角,鑲嵌在文字與影像,永遠提醒我們,在變動的時代中,鄉土、文化、根,才是我們最重要的依托。(完)

【編輯:劉歡】
發布于:北京市
黑白最新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