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漢學家丨魏明德:“互見”的可能與“互鑒”的價值

葡萄官网.tw

1、“葡萄官网.tw”被中国“碾压”日本正着急在这一领域找活路

2、“葡萄官网.tw”日称不考虑与蔡英文“安保对话”台:热脸贴冷屁股

3、“葡萄官网.tw”起点中文网发“百川计划”拓展粉丝经济与社区生态

  中新社北京5月30日電 題:“互見”的可能與“互鑒”的價值

  作者 魏明德 法國漢學家、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在近代中歐文化交流中,歐幾里德(又譯作“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扮演了重要角色。晚明時期,這本著作由徐光啟與利瑪竇共同翻譯至中國。由于時局原因,這一譯本在當時并沒有產生很大影響。到了清代,康熙皇帝對幾何學很感興趣,還請了兩位法國耶穌會士作為他的老師,認真學習了兩年幾何。最近故宮有“紫禁城與凡爾賽宮——17、18世紀的中法交往”展覽,人們可以在展覽中看到康熙當時學習幾何的材料。2014年,法國舉辦了名為“中國在凡爾賽——18世紀的藝術與外交”的展覽,其主題和內容與這次故宮的展覽基本一致。

2024年4月1日,“紫禁城與凡爾賽宮——17、18世紀的中法交往”展覽開幕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舉行。圖為開幕式上法國藝術家的演奏。田雨昊 攝

  我在中國工作和生活已有30年。除了教授中西方比較哲學等相關課程,以及研究古代哲學,我還鐘情于中國的水墨畫,創作了許多水墨畫作品。作為水墨畫愛好者,我對中法人文交流最感興趣的一個問題是:當時的法國畫家怎樣畫出他們想象中的中國與中國人?對他們而言,中國是一個“理想國”,充滿美麗與浪漫?,F在中國人都說法國很浪漫,但當時的法國人卻覺得中國是最浪漫的國家。

  1687年,中國儒家經典《論語》《中庸》《大學》被最早翻譯到歐洲,并于巴黎出版,對法國社會和政治哲學產生了重要影響。法國大革命后,法國把中國科舉考試的模式運用到政府官員選拔中。1842年,《老子》全文被翻譯到法國,對法國人產生了很大的吸引力,法國人對老子有濃厚興趣,認為其思想體現了對自由的熱愛。截至目前,世界上研究老子的專家,除了中國人以外,大部分都是法國人。

  在中國經典傳入法國的同時,法國國王路易十四也派遣“國王數學家”到訪中國,康熙接見了他們。從此之后,法中之間的文化交流一直沒有停止,這種交流激發了彼此在科學與文學上的創造力。

  從一開始,法中之間就重視科學、文學藝術領域的交流,這是一種文明對話,而非商業交往。人文主義的精神,就是法中交往的特點。

“紫禁城與凡爾賽宮——17、18世紀的中法交往”展覽上展出的繪圖儀器(清康熙 清宮造辦處)。杜建坡 攝

  在交往方面,法國人與中國人都很好客,喜歡交朋友,分享美食與美酒。在當代社會,我們之間的共同之處可能比不同之處更明顯。無論是中國人還是法國人,都很重視真誠的交流。

  不同的地方在于,法國人一般比較坦率,會直接表露自己的意見和情感。而中國人相對比較含蓄,經常借助其他方式來間接表達內心。就像“高山流水”的古老典故一樣,伯牙和鐘子期通過音樂相互了解、成為知心朋友。

  對于法中之間的文化交流,我個人最感興趣的是藝術交流。1920年之后的中國畫家,受到法國印象派和其他畫派的影響。很多中國畫家曾在巴黎學習,如徐悲鴻、林風眠、潘玉良。與此相對的,中國繪畫的筆法與墨感,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影響了許多當代法國畫家,如皮埃爾·蘇拉熱、亨利·米修等。

2014年,“大師與大師——徐悲鴻與法國學院大家作品聯展”在鄭州舉行。展覽展出徐悲鴻及法國學院大家的繪畫作品共123件。王中舉 攝

  或許可以用酒和茶來比喻中法兩種文化。釀出好的酒,采到好的茶,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需要時間的沉淀,也需要品味。兩種不同的文化,可以像“高山流水”一樣,欣賞相互的高度。

  文明互鑒,是從欣賞“他者”開始。他者的文化資源與本我不一樣,但正因為不同,才有“互見”的可能和“互鑒”的價值。相識之后,可以交換文化資源,就像“美酒”與“好茶”,既能互相理解,也能相互回應。

  比如,我喜歡法國畫家馬蒂斯與塞尚,也喜歡中國畫家黃賓虹與李可染。事實上,我越懂塞尚,就越懂李可染;越懂黃賓虹,就越懂馬蒂斯。通過兩種藝術風格的相互深化,我的美感就會越來越寬廣。文明互鑒也是如此。(完)

  作者簡介:

  魏明德(Benoît Vermander),法國漢學家,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宗教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徐光啟—利瑪竇文明對話研究中心”學術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宗教人類學、比較靈修學。已出版《舞在橋上:跨文化相遇與對話》《全球化與中國》等二十余部著作,發表《從文明基因到當代詮釋》《比較經典與漢學的對話性》等200多篇學術論文。2014年,在中法建交50周年之際,被評為“中法關系五十年來最具影響力的五十名法國人”之一。

【編輯:田博群】
發布于:北京市
黑白最新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