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能新能源汽車

左曉蕾:與新能源車結合是風電的正確出路

2013-05-22 16:16:14 零排放汽車網-專注新能源汽車,混合動力汽車,電動汽車,節能汽車等新聞資訊 網友評論 0

近期媒體頻頻報道,今夏用電形勢嚴峻,近兩個月在浙江、江蘇、安徽等省已出現拉閘限電現象。據華東電網公司預測,今年夏季高峰期間,華東全網電力缺口預計將達到1900萬千瓦左右。與此同時,風電設備和太陽能產能...

近期媒體頻頻報道,今夏用電形勢嚴峻,近兩個月在浙江、江蘇、安徽等省已出現拉閘限電現象。據華東電網公司預測,今年夏季高峰期間,華東全網電力缺口預計將達到1900萬千瓦左右。與此同時,風電設備和太陽能產能過剩的報道也頻現報端。筆者先不討論電荒背后的煤價因素和產業結構的困擾,僅從解決問題的角度提出問題。清潔能源的使用既可緩解當下的電荒,也符合節能環保的戰略發展方向,為什么出現火電不夠,所謂更清潔的能源卻過剩這樣的令人困惑的現象?為什么新興產業發展規劃還沒有下達,全面發展還沒有開始就產能過剩了?

問號背后折射出我們的新能源發展或者更廣泛意義上的新興產業發展的方式問題。在沒有突破關鍵的技術障礙,沒有打開消費市場之前,新興產業就盲目地擴大生產,違反了產業發展規律。風能和太陽能領域特別典型。

風能發電和太陽能發電,某種意義上都是“看天吃飯”,發電能力可能非常不穩定,如果上網會帶來電網的不穩定。所以,智能電網的研究和開發必須先突破,解決了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的上網儲存技術障礙,真正利用大自然提供的清潔能源才具備可行性。如果沒有解決上述基本技術問題,也就不可能有消費和使用市場的擴張,生產規模擴張的結果就只能是產能過剩了。這就是我們近期遭遇的一方面是嚴重的“電荒”,另一方面是嚴重的風電和太陽能產能過剩的尷尬。值得注意的是,清潔能源往往是消費清潔,生產過程卻是污染的。如果不打開消費市場就擴大生產,不但不會節能減排,結果可能是適得其反的。

不論傳統產業還是新興產業,發展都有其自身規律,最基本發展過程應該是,研發——市場——規模生產。

一個新產業的發展在定位明確后,新產品開發的第一步,是大規模投入產品的技術研究和開發。如果沒有多點觸控式技術和蘋果獨有的操作系統開發的巨大基礎技術支持,就不可能有iPod、 iPad、 iPhone等蘋果系列新產品一次次的成功推出。蘋果每個單項產品的研究都有較長的研發投入。具備了基本技術后,平板電腦的研究開發過程仍然超過兩年。

筆者多年前教書的一個案例,記載了一種治療艾滋病的藥物ATZ的研發投入,歷時數年,耗資25億美元。

美國去年7月通過一項20億美元的議案,用于發展清潔能源汽車,最近還有一項議案投資超過百億美元,分別致力于新動力(310328,基金吧)和傳統機械動力的相互轉換,縮短充電時間等技術障礙,以及加強充電站的基礎設施建設。

前幾天看到一張照片,德國新經濟(310358,基金吧)部長勒斯勒爾在柏林試駕一輛電動車。當日德國總理默克爾宣布,為了使德國在未來電動汽車市場能居領導地位,政府未來幾年內將通過加倍投入研發資金,稅務優惠和使用電動汽車提供“特權”便利三管齊下的措施,助推德國的電動汽車發展計劃。

可見,在發達國家,為遵循新興產業的發展規律,政府投資成為研發資金的大頭。上述所提關于艾滋病藥物25億巨額研發資金,18億來自政府投資,政府公開招標另外7億資金,哪個機構愿意配套這7億資金,就將擁有未來的藥物專利。我們不是完全可以借助這個思路,公平地推動新興產業的務實技術研發投入嗎?

產業發展的第二步,是推動使用和市場消費。當技術障礙掃除后,新產品應該比較哪一種對使用者更友好。在新產品試用階段,一般成本比較高,老百姓可能買不起,所以試點階段需要政府采取補貼消費者的政策。新興產業的新產品被市場認可,需求增加,消費市場不斷擴大后,企業擴大生產形成規模效應,價格便會隨著成本下降而下降,政府補貼遂完成歷史使命而功成身退。

產業發展的第三步,才是擴大生產。只有在消費市場已經存在,加大生產層面的投入,擴大生產規模,實現邊際收入大于邊際成本的利潤最大化,產業才會真正進入成長階段。

據報,近期太陽能光熱發電以及清潔能源汽車發展規劃將出臺。相信其他新興產業的發展規劃也會陸續出臺。非常期待新的規劃能夠引導新興產業的發展能遵循先研發,后市場,再生產的產業發展規律,也希望政府的產業發展資金大力度地投資研發和試點階段的消費補貼,避免重蹈風電和太陽能產業剛起步就過剩的尷尬,新能源產業才能得到真正的發展,才能真正實現節能減排,由消費推動的新的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從這個意義上說,新興產業的發展方式的轉變,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部分。

如果新興產業的發展方式實現轉型,對于大規模的民間資金和大量的投資者來說,投資新興產業就不再是對某個概念的投機行為,而是實實在在可以從新興產業發展中獲利的理性投資行為。

新興產業,特別是清潔能源汽車行業,各國基本在同樣的起跑線上。如果我們少走彎路,就有可能躋身新能源汽車的世界領先行列。(作者系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心情指數模塊
digg
作者:左曉蕾 來源:上海證券報

[錯誤報告][推薦][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

  • 驗證碼:

最新圖片文章

最新文章

網站導航

黑白最新视频